大学的并轨扩招,降低了中专的热度与难度

2021.03.31

在网上,有一部分人把当年的中专生吹上天,也有一部分人是把中专生摔下地还要踩上二脚好像一定要让他们永世不得翻生。实际上,中专生的学历是高还是低,只有结合何时何地,才能得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原始学历为中专的风云人物也是不少的,前些年,有中国第一鹰派之称的戴旭大校,历任湖南省省长,省委书记的周柏华,其原始学历都是中专生。如果再扯远点,伟人也是人中专(中师)生。作为1993年考上的中专生,就把当年考前考时考后的一些情况回忆记录下来。至于其他地区其他时间的情况,本人没有调查也就没有发言权。请君且自领略。

一,什么人爱考中专?网上传言,当年考中专的全是一些家里穷的农家子弟,这样不全面。按我的观察,大致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前面所说的穷人家的子女;第二种是想抓牢招生加分政策的人;第三种是一些怕手中权力过期作废的人。当然,也还有其他情况的,比如我一位同学,他们家是三个儿子他是老三,二个哥哥都己经参加工作。中考那年,他妈妈生病了,为了让他妈妈安心,他就考了中专,最后,就在他拿到中专录取通知书的第十天,他妈妈是带着欣慰与满足,安祥地离世。当然这种情况只是个例。第一种情况,农家不等于是穷人,农村也有相对富裕的人家,县城里也有穷苦人家,但这二者有较高的重合度。毕竟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摆在那嘛。当时农村户口是要交农业税,村提留乡统筹,最厉害的还是那种义务工。考上中专,解决农村户口,干部身份,毕业包分配,还能减少高中三年的费用,以上任一条,都有足够吸引力,更何况几者同时具备呢?所以,考中专是这部分人的首选。第二种,当时考中专时对一部分人是有加分政策的,比如:教师子女加二十分,盐矿工作人员的子女加二十分(以上二者不能同时享受),优秀班团干部加五分,省市级三好学生分别加十分和五分,音体美特长生加专业特长分(三科都是特长,自选其一),烈士子女加二十分,少数民族加二十分,等等。这些政策,有的是高考时没有的,有的是尽管当时高考也有,但怕三年后政策有变动没有这种利好,抓到手里的就不会有变化了,有不少人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考中专的。第三种情况,一般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在某一单位任职,但可能五六年后就要退居二线了,如果考中专,趁自己还在台上,也可以好好安排。真要是考高中大学毕业后,自己己经是人手茶凉了。

二,什么人可以考中专?中专有以上那么多优点,不少人都想考,是想考就可以考的吗?不是!当时我所在的学校,初三是四个班,学生总数差不多是二百人,县教委是给了二十个报考名额,也就是说,本校最多只能有二十人去考中专,考不考得上另说。中专根据行业的不同分为四类,分别是工商财类,农林水地矿油类,医卫类,师范类。而因为这四种情况需求人数还有录取分数不一样,所以,二十人的名额己经细化到了每一类多少人报考了。当时初三教师的考评与奖励标准当然是看学生成绩,首先看中专录取人数,其次看县重点高中,再次看普通区办高中,(所谓区,是邻近的几个乡缜合起来一个非正式行政级别,比乡镇高比县低),最后看毕业通过人数。所以,老师肯定是想把中专名额给成绩最好的,成绩稍差一些的想考中专还得托关系。确定考中专的名单后,还要公示二个月,因为当时报考中专时有一条件,考生只能是从小学一年级直升到初三的,没有留级,连休学的也不行,这样是防止复读生混入。本班在全校是平时考试成绩最好的,最后是拿到了十个报考名额。本班的前十名中符合报考中专的学生,只有一位选择放弃考中专。

三,录取分数线。中考时,所有考生都是考的同一张试卷,但考点不一样,考中专的全在县城,乡镇中学考高中职中的是在区高中部。考中专的考场监考也是最严格的。当时是考七科加体育,语言数学满分各一百二十分,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这五科每科各一百分,体育满分为三十分,总分是七百七十分。中专根据行业的不同分为四类,每一类里面又根据读书时学费支付情况和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分为四类,分别是公费类,委托培养类,定向就业类,自费类。录取分数为档案分数,档案分数是卷面总分加上各种加分,如果没有加分,档案分数就是卷面总分。和高考是按全省录取不一样,中专是按全县录取的。县里根据发展计划,确定哪一类的录取人数,而通过录取人数来划录取分数。录取分数也就有以上4*4=16种情况。肯定是公费生的录取分数最高。我当年是考的工商财类,录取分数是公费681.5,农671.5,医661.5,师651.5,至于委培定向自费类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县重点高中的取分线是603.5,但是否有各种加分我也不知道。从上面可以看出,以裸分考上公费中专的,考上重点高中只存在一个意愿问题。

四,博奕论。考上中专有那么多好处,但参加考试的是不可能全考上的,公费生差不多是参考生的四分之一,就算加上委培定向和自费,也不会超过三分之一(本班十人考,四个公费一个定向一个委培一个自费,本校二十人,八个公费二个定向二个委培一个自费。这样的录取比例,据说在本县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无同行人)。那没考上的怎么办呢?有的就此告别学堂,(一部分城镇户口的招工,一部分务农,一部分外出打工,还有一部分男生准备参军),广州市北达技工官网有的选择继续求学,但因为你参加中专考试,所以哪怕你的分数超过了县重点高中的录取线一大截,但无法进入县重点高中,下面乡镇的就只能到区高中就读,县城里的就到县其他高中就读。而这些高中,不论是设施设备,师资力量,校纪校风,周边环境,都是远远比不上县重点高中的。所以我在前面是用了一个词:博奕!有一点赌博的意思在里面。

五,政审和体检。考完后就要进行政审和体检,因为政审是官方在进行明察暗访,本人不知情,所以也就不多说。体检是相当严格的。空腹抽血之后马上量身高体重,你想在中间喝水吃东西,那是不可能的。而且量身高体重时,男生是要脱得只留下一条短裤(女生是如何的我就不知道了),连袜子都要脱掉的。我们在这个环节是闹过笑话的。有一女生名叫刘军,这个名字横看坚看怎么看都像是个男生嘛,分体检表时,工作人员也没认真看性别这一栏,就把她和我们九个男生分到了一组,我们十人一同进入体检室,医生头也没抬就喊:脱衣服,快点。那个女生啊地一声尖叫,医生就问,这里全是男的,你一个女的跑进来干什么,赶快出去。刘军回答是你叫我进来的啊,医生说我什么叫你进来了,刘军回答就是刚刚你叫的刘军啊。医生在那一叠体检表里找到了她那张就让她出去了。

六,发展论。1995年以后,大学并轨扩招,考中专的热度,难度还有含金量和人数就一落千丈了。(至于1995年当年是什么情况,我也就不知道了)。同时发展的还有以前的那些中专学校。比如,伟人曾就读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我在长沙读中专时,它还是中专。2000年3月学校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8年4月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终上所述,大学的并轨扩招,降低了中专的热度与难度,同时也稀释了大学的含金量。当年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水平?一句话:没有办法比较。时代都不同,你怎么比嘛。但几乎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扩招前的大学生,其含金量是要远超过之后的大学生的。当年的中专生如果不考中专是否一定会考上重点大学呢?不一定,历史没有给他们同台竞技的机会!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当年那些以裸分考上公费的中专生,他们在初中阶段,有着与后来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一争高下的能力与底气!

- EDN -